其他
李镇西:呼唤校园的学生立场和儿童视角
呼唤校园的学生立场和儿童视角
——教师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
是对学校真正的威胁
我呼唤朴素、宁静的中国教育,就是呼唤教育回到常识,回到起点,回到教育本来的样子——用时髦的话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什么“初心”?孩子的幸福。什么“使命”?孩子的成长。
我呼唤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就是呼唤中国的每一个教师、每一个校长、每一个局长,都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当教师、当校长、当局长。——李镇西
教育,首先是人学
第一,时刻都不忘记自己曾经是个孩子。
请读苏霍姆林斯基这段话:
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够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欢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
199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了一本书,《育人三部曲》,包括了苏霍姆林斯基三本著作,第一本叫做《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写小学教育;第二本书叫《公民的诞生》,谈中学教育;第三本书叫《给儿子的信》,说的是青年教育。
书中,他说:
我总想跟孩子们待在一块,跟他们同欢乐共患难,亲密无间,这种亲昵感乃是教育者创造性劳动中的一大幸福。我曾时时试图参与某个儿童集体的生活,同孩子们一起劳动或者去家乡去各地远足,参观旅游,帮助他们享受到一些不可多得的欢乐,而缺少这种欢乐,就难以想象有完满的教育。
如果有人问你,什么是教育中最重要的?我想大家也许想到“理念”“观念”“模式”“课程开发”“世界胸襟”“国际眼光”……但苏霍姆林斯基怎么说?“对孩子的依恋之情,这是教育修养中起决定作用的一种品质。”
李镇西:保卫儿童!——我的《六一宣言》
李镇西:追求教育的真境界
有一位波兰学者参观了帕夫雷什中学后,这样写道:
我在这个学校发现一个秘密,无论什么时候,只要苏霍姆林斯基出现在校园的任何一个地方,总会有一群孩子围上前去,而这个时候,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脸上就会呈现出只有孩子才有的那么纯真的笑脸。这就是校长的本色。
少年们夏天想进行‘水上旅行’,想乘船经过水库驶入大河,然后登上某个‘无人烟’的小岛子……可是我们没有船,于是我从新学年一开始就攒钱,到了春天,我就从渔民那里买来了两条船,家长们又买了一条船,于是我们的小船队便出发了。可能有人会想,作者想借这些事例来炫耀自己特别关心孩子,不对,买船是出于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
80年代我刚工作的那些年,我搞了很多活动,带学生去爬山探险,去河边宿营,却被指责,被批评,还受过处分。我在郁闷的时候,我读到了苏霍姆林斯基这段话,心灵被照亮了。
所以,只有当师生彼此相融,彼此听到自己的心跳,能感受对方的脉搏时,教育才真正发生。
深耕|构筑理想课堂——关注育人价值的课堂转型
教育不能“忘情负义”——中国教育情感缺失:教育,应该关注人的情感品质;德育,应该关注心灵与精神成长
第二,“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
苏霍姆林斯基希望我们老师把阅读当做第一精神需要,一个孩子学习中遇到困难也不要寻求补课,而是增加相关的阅读。
第三,“教育——这首先是人学。”
这个观点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精髓。
我认为,如果要跟老师们讲苏霍姆林斯基的精髓,就先讲这句话。这句话也可以说是打开苏霍姆林斯基思想宝库的一把钥匙。
在苏霍姆林斯基所生活的五六十年代,苏联流行的说法是,当今是“科技时代”“数学时代”“电子世纪”“核子世纪”;而苏霍姆林斯基则旗帜鲜明地提出,不对,当今首先是“人的时代”“人的世纪”,他进而预言,21世纪将是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世纪。
现在,大家都在大声疾呼,进入“互联网时代”“人工智能时代”“互联网+”时代了……不对,当今时代的本质还是“人的时代”。
苏霍姆林斯基的“人学”包含着他的一个重要判断:“人是教育的最高价值。”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想是,让每一个从他身边走出去的人都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在这里,“人”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人的“幸福”不是一时的,是一生的。
举个例子。我在《帕夫雷什中学》这本书里边读到一段毕业致辞。他们学校的毕业致辞不是校长致,是由学生选出的学校最受尊敬的老师作毕业致辞,那年是1964年,作毕业致辞的是一位快退休的女化学老师。这位老师充满深情地给即将毕业的学生致辞——
我亲爱的孩子们!今天,你们要和母校告别了,而我们教师今天也更上一层楼。我们每个教师一生中能登上的这种楼层并不那么多,也许能上三十至五十层。对我来讲,今晚就意味着登到第三十二层楼了。
你们虽然将离校走向生活,但永远都会留在我们心中。你们要知道,我们终生都会因为听到你们任何一个人的任何一句好评而感到莫大的欣慰。同时也要知道,也会因为听到关于你们任何一个人的不愉快的消息而使我们伤心。
要记住,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度过一生,要在世上留下自己的贡献:留下稳立于花岗岩基石上的、高墙耸立的楼房,留下郁郁葱葱的茂密林木和硕果累累的苹果园。
你们也将生儿育女,将在他们身上重现你们自己。要把人类创造的纯洁道德、美和智慧都传给你们的子女。
小伙子们,要把姑娘当作未来的母亲尊重,对爱情要忠贞不渝,要永远记住,爱――就是给你所爱的人以幸福。姑娘们,要高度珍惜女性的自豪。
当你们带着自己的孩子来上学时,我们教师中许多人还将在学校工作。要知道我们将在你们的孩子身上看到你们优良品格的反映。但愿这种反映将是纯洁无暇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要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和未来。
接下来我讲的这个故事,老师们一定会有共鸣的。这是我在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读到的。
米哈依尔是成绩很差,尤其作文很糟糕的学生。他的老师彼得洛夫娜非常头疼,提起他就很头疼,同事安慰她:“不要为这个孩子生气!不值得。”可彼得罗夫娜怎么可能不生气呢?米哈依尔不光是成绩不好,还调皮捣蛋,经常把彼得洛夫娜气得发抖。
到八年级的时候,母亲来到学校,请求学生让孩子回家,不读书了。这时候所有同事都向彼得洛夫娜表示祝贺:“你终于解放了,不再受米哈依尔的折磨了!”几年以后,彼得洛夫娜电视机坏了,她给电视维修部打电话,请求派一位修理工来修理,她还特别嘱咐一定要派一位技术一流的师傅。对方说,请放心,我们这里正好有一名手艺高超的师傅。后来,电视维修工来了,正是米哈依尔!
可以想象,在米哈依尔修理电视机的两个小时里,彼得罗夫娜是多么地感慨而又不好意思,她心里非常难受。临别时,羞愧得脸上发烧的彼得罗夫娜特意多给了米哈尔伊三卢布表示歉意。可米哈依尔说:“老师,别这样!其实我很喜欢听您的课,就是不会写作文。但我虽然不会写作文,可是我会修电视。您教会了我正确地生活。您的课会一辈子留在我心里的。”
米哈依尔走了之后,彼得洛夫娜哭了。她这样反思道:“在我们认为得无可救药的懒汉和毫无希望的‘两分生’身上,在他们的心灵和双手里,还蕴藏着天才呢……不,这不仅仅是蕴藏着一个巧匠的天才,而是蕴藏着我们没有看到的大写的‘人’。是的,亲爱的同事们,我们没有在学生身上看到大写的‘人’,我们的主要过失就在这里……”
让学生享受完整的教育
新教育实验的个人接口——教师应该成为幸福完整的代言人
这不就是今天的中国教育吗?
大家再来看看苏霍姆林斯基怎么说的:
共产主义教育的英明和真正的人道精神就在于:要在每一个人(毫无例外地是每一个人)的身上发现他那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劳动的源泉,帮助每一个人打开眼界看到自己,使他看见、理解和感觉到自己身上的人类自豪感的火花,从而成为一个精神上坚强的人,成为维护自己尊严的不可战胜的战士……人的充分的表现,这既是社会的幸福,也是个人的幸福。
……不要让上课、评分成为人的精神生活的唯一的、吞没一切的活动领域。如果说一个人只是在分数上表现自己,那么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等于根本没有表现自己。
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告诫教育者:
请记住,不是你所有的学生都会成为工程师、医生、科学家和艺术家,可是所有的人都要成为父亲和母亲、丈夫和妻子。假如学校按照重要程度提出一项教育任务的话,那么放在首位的是培养人,培养丈夫、妻子、母亲、父亲,而放在第二位的,才是培养未来的工程师或医生。
现在不少老师理直气壮主张“体罚”,这几乎成了至少网上的“主流民意”了。可我们想过没有?当你的学校有老师体罚学生的时候,我们老师都站在一边一样冷漠地旁观,没有人同情过这个犯了错误而被体罚的孩子。
我还一直想写一篇文章,题目叫《苏霍姆林斯基来中国》,我想象他来中国看到现在的一些教育现象会怎样想?他在《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中有这几段话:
校长要为丰富教师的精神生活创造环境和条件,使他不要白白地耗费精力和宝贵的时间,去做那些琐碎无用和妨碍他的创造性努力的事。
这里的问题首先在于如何保证教师自由支配的时间,它对于不断丰富教师的精神世界,像空气对于人的健康一样必不可少。教师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 这对于学校是真正的威胁。
我校全体教师都遵循这样一条规定:教师不写任何总结和工作汇报。除了教育工作计划和课时计划,他无需你定其他任何计划。
苏霍姆林斯基所批评的,正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苏霍姆林斯基看来“不可思议的事”,在今天某些学校,经常都在庄严地发生着。为什么我们读苏霍姆林斯基读的那么亲切?因为他就在写我们。
王志江:了解儿童,从“经验”到“专业”
成尚荣:儿童立场的核心是什么?——关于“儿童”的学问
李镇西:追求教育的真境界
苏霍姆林斯基的学校非常朴素、宁静。没有一个标语,没有一个口号。我以为校门上至少应该写上“培养走向世界的现代乌克兰人”“以人为本”“为了一切孩子”“让孩子站在正中央”之类的口号,结果没有,我很失望。一点没有“文化打造”的痕迹。
然而这些口号的含义都融入了他们的校园生活,整个校园洋溢着浓浓的人情味。这是一个过道,是苏霍姆林斯基每天迎接孩子的地方。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种的树,已经长成参天大树,耸入云天。
在校园里边还有这样的童话场景。我刚才说没有“打造”其实也不准确,也有打造的。这就是校园里的苏霍姆林斯基童话景观。苏霍姆林斯基生前给孩子们写了很多童话,有些童话编入了教材。孩子们上课读老校长写的童话,下了课便到这里的“童话情景”来体验。我在校园种了两棵玫瑰。
在他们学校一切是原生态的,土是土泥是泥的,你们看这里的几个大树以及大树下的泥土,泥土的地面还长着青草和苔藓。可如果在中国的学校,这种地方会全给浇成水泥地,然后用铁栅栏围把大树给围起来。
回来以后,我重读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发现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对校园及环境的描绘,现在几乎可以一字不改地作为今天帕夫雷什中校园的解说词。这美丽的校园一点儿都没变。要知道,苏霍姆林斯基用22年的时间把这个学校创办成了世界级的世界级的实验学校,被公认为“世界基础教育四大名校”——美国的道尔顿,英国的伊顿和夏山,再加上帕夫雷什中学。可是,帕夫雷什中学的模样居然几十年如一日。
如果帕夫雷什中学放在中国,它会怎么样呢?或者说,我们会怎样毁掉这个学校呢?他的校门外将挂无数牌子,“国家级示范学校”“全国园林学校”“市民信得过的优质学校”“北京师范大学什么什么课题基地学校”“乌克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劳动教育示范基地”“百千万人才培养基地”等等;还会有很多领导题词和领导关怀的照片,琳琅满目的;校园里会有很多醒目的口号……如果这样,帕夫雷什中学就被毁了。
我发自内心地呼唤中国的帕夫雷什中学,不是要把中国的学校办成乌克兰的学校,我呼唤中国的帕夫雷什中学,就是呼唤校园的学生立场和儿童视角。
我呼唤朴素、宁静的中国教育,就是呼唤教育回到常识,回到起点,回到教育本来的样子——用时髦的话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什么“初心”?孩子的幸福。什么“使命”?孩子的成长。
我呼唤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就是呼唤中国的每一个教师、每一个校长、每一个局长,都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当教师、当校长、当局长。
学校教育放在首位的应该是什么?——李镇西《教育的100种可能》自序
李镇西:教师对待职业的五种态度——你是哪一种?
李镇西:我们如何为人,也就如何教学——读《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所有的职业幸福就源自这里
.....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